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博览 > 详细内容
过年习俗大年三十规矩多
发布时间:2012/8/17  阅读次数:924  字体大小: 【】 【】【
   大年三十规矩多
       早些年,除夕之夜禁忌很多。记得我小时候,每当此时,爷爷和奶奶总是再三叮嘱,不要高声喧哗,更不能哭,怕声音被鬼魂收去,一年内要多灾多病。子夜吃饺子更是规矩繁多:坐的姿势要正,后背不能靠到墙上;蒜因为和“散”谐音,有“散伙”之嫌,所以要叫“义和菜”;饺子煮碎了,只能说“挣了”不能说“碎”。
       为了叫我们长记性,爷爷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宋福、裴本师兄弟两个,跟同一个师傅学厨艺。师兄学得慢,但会说话,懂规矩,很令师傅满意;师弟学得快,但嘴拙,又结巴,常挨师傅训。出徒时,师父对师弟说:“光学厨艺不行,话也得学着说。”但他并不以为然。
       师兄出徒后,到一买卖家求职,掌柜问:“叫什么名字?”宋福说:“晚辈叫宋福。”掌柜一听“送福”上门来了,便一口答应下来。宋福在柜上当了厨师,一干几十年,虽然手艺不算出色,但却打点得掌柜十分满意。柜上特重视过大年的规矩,他煮饺子的手艺不高,大年夜里,常煮得满锅是碎饺子。掌柜的讨吉利,总是要问:“宋福,今年挣了多少?”宋福马上回答:“向掌柜的道喜:今年挣的不少,你来看看,满锅是金,满盆是银。”掌柜的听了,满脸乐呵。
       宋福年岁大了,打算告老还乡。掌柜的很是舍不得,要他推荐个人来顶班。宋福想了半天,只有师弟技术不错,他干过几家都没住久,正好赋闲。掌柜的听说是宋福的师兄弟,当然高兴,就问:“叫什么名字?”宋福说:“叫裴本。”掌柜一听“赔本”,先是皱了眉,看在他们师兄弟的关系上,便说:“那就让他来吧。”裴本上任以后,确实露了几手,菜烧得上口味,面食调剂得也有花样,可就是说话常令掌柜的皱眉头。
       不觉又来到讨口彩的大年除夕之夜,掌柜的看着下完了饺子,就问:“裴师傅,今年挣了多少啊?”老裴回答说:“只挣……挣……挣了一……一个,叫我……我老裴自己吃了。”掌柜的好不扫兴。等饺子摆上了,掌柜的看还短一样东西,又问裴师傅饭上齐了没有。以往,宋福总会说“‘义合菜’ 马上就到。”可老裴却回答说:“就缺……缺蒜……蒜(算)了。”掌柜的气得就差扇他耳光了。过了年,就把老裴打发走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们把过年的规矩和禁忌,钉在脑子里,终生都不忘记。

       隔年菜团圆饺财运福气都要有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民间最为看重的年饭有两样,一为隔年菜,二为团圆饺。
       大年三十中午,在福山、牟平、栖霞等地,家家必做隔年菜,又称为“过年大菜”或“年菜”。一个“隔”字,将旧岁和新年连接起来,表达了人们期盼财运绵绵不断的心愿。隔年菜的最大特点是用料比较杂烂,几乎将春节期间居家准备待客的各种食品一锅烩了,因此也有将所有财运都“拦”住的意思。
       在我们老家,做隔年菜的用料有酥鱼、酥肉、酥鸡、酥丸子,有烀熟的猪下货,还有粉条、豆腐,大白菜更是少不了。大锅加底油烧热,葱姜爆锅,放入白菜片煸炒,烹入酱油,添上水,放粉条、豆腐以及所有用料,加盐,熬炖六七分钟,一款醇厚浓郁的过年大菜就做好了。靠海的渔家做年菜,掺的海味多。据说从前,芝罘岛上的渔家年三十做的大菜叫“长久有余财”,实际是“肠韭肉鱼菜”的谐音,其中包括海肠子、韭菜、猪肉、海鱼,别具风味。
       农家也好,渔家也罢,做隔年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的要多,要有“余”头,以备正月食用,谓之“余财”。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重头戏,家家早早动手筹办。当天午饭过后不大工夫,“嘭嘭”的剁菜声此起彼伏,像铿锵的鼓点,传到四邻八方。过去饺子的馅心以鲜肉、白菜为主,肉加菜调馅,谐音“有财”。剁菜声越响、时间越长,说明包的饺子越多,日子越红火。
       胶东年节的饺子,有个普遍的习俗,要在饺子内包上若干吉祥物,一般为硬币、栗子、大枣、花生米、糖块等,象征着财富、顺利、运气、长寿、甜蜜等。饺子的形制有月牙、元宝、麦穗形,传统的多是月牙形,包制时要捏细捏匀,谓之“捏福”。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日常包饺子,横排竖摆,皆随其意,年三十包的饺子则马虎不得。放饺子的盖帘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云“圈富”。煮饺子时不能用锅铲乱搅动,要顺着一个方向,沿着锅沿铲动,形成圆形,与摆放饺子之义相同。煮的饺子有露馅的,忌说破、碎、烂等,而要说“挣”了或“涨”了。
  民间俗语云:“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从这一点上讲,年饭饺子作为载体,既含有节日贺喜的成分,更寓意着家人的团圆。
        请神送神有讲究
       直到现在过年,有些老人还要“请神送神”,这个习俗早已有之。它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也反映出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大年三十下午三四点钟“接神”,初二晚上“送神”,“接神”宜早,“送神”要晚———早接的是一些贵神、喜神、财神,晚接的就只剩下些无家可归的穷鬼恶神,去赶人家一些浆水喝。初二晚上八九点钟“送神”———送得晚,说明家里的日子过得殷实,对神侍奉得好,有点难舍难离的样子。还有的在初三的凌晨“送神”,早早地起来下饺子,焚香放鞭炮送神上路。神,究竟是个什么样,谁也没看见,不过是一种念想而已。
       “接神”前,要先在门外粪堆上栽庄稼(高粱秸上头夹有烧钱纸剪成的纸条,象征粮食穗,栽培一些谷秸,都是来年要种的好庄稼);家主拿着香、纸,朝喜神、财神的方向烧香、烧纸,磕头把神接回家。接、送神之间的这两天内,有些旧规矩,如,不许扫地,怕迷了祖宗眼,怕把财宝扫没了;不许到井里打水,怕惊动了龙王(在“接神”前水缸已打满了水);不许出嫁的闺女回家,怕踩了马草,俗话说,“踩了娘家的马草,娘家世世辈辈过不好”。另外,还要少说话。俗语说:“冬不推(不推磨)、腊不压(不碾米压米)、大年五更少说话”。少说或不说不好听的话,多说吉利的话,最要紧的是,不能说丧气话,因此有句老话叫:“大年五更死头驴,不好也得说好。”  作者: 张荣起 欣宇 于新武      来源: 水母网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copyright 2000-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