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时尚 > 详细内容
主席的家乡菜情缘
发布时间:2012/9/4  阅读次数:1282  字体大小: 【】 【】【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从1954年至1974年,有二十来次回到故乡湖南。身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不吃人参燕窝,不吃生猛珍稀,却迷恋着当年的家常饭菜。下面列出的是他1966年6月在韶山冲滴水洞居住时的一份食谱:红烧鲫鱼、火焙米虾炒青椒、青椒马齿苋、苦瓜烧肉、雄鱼头打葱汤、干饭二两、烤玉米一只或一些面制品。
        这是极具代表性的食谱。据曾经多次接待过毛泽东的工作人员回忆,他的饮食嗜好是:
        素食:家蔬有辣椒、苦瓜、茄子、白菜、芋头、萝卜、田菜(牛皮菜);野菜有马齿苋、蕨菜、蘑菇(如雁鹅菌),此外还有白豆腐、臭豆腐。
        荤食:红烧肉、火焙鱼、火焙虾、红曲鱼、雄鱼头、鲢鱼尾、泥鳅、黄鳝、腊鱼、腊肉。  
        主食:红糙米、红薯、玉米。
        每天两顿饭。
        毛泽东形成这样的饮食习惯,是有其家教根源和经济根源的。
        父亲毛顺生是毛氏家族淳朴而精明的传人,他恪守着“好吃如小赌”的信条,为了积累资财,他富而不奢,紧把细用,领着全家过着清教徒式的日子,除了四时八节和人来客往外,餐桌上是见不着荤腥的,就连食用油也是用山里茶籽榨出来的清油。正处于长身体时期的毛泽东和他的两位弟弟,非常嘴馋,平日里为了改善伙食,兄弟三人只得下河下田,捉鱼捞虾挖泥鳅。这些东西一旦被父亲发现,还得充公,烟熏火焙,留发备用。
        饮食文化,作为社会的风,民情的雨,滋润着一代人,塑造着一代人。你最初接受了哪种饮食文化,你就会永远属于哪种饮食文化。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被父亲强制实行形成的饮食习惯,后来却根深蒂固地留在了他的身上,以致几十年以后,成了党和人民的伟大领袖,依然不悔不改,一以贯之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copyright 2000-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