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中年龄不同,有的是80后,有的已经年届六旬;他们中婚姻状况不同,有的为了这份工作找不到对象,有的是夫妻共同干这份职业;他们中有的身体已经很糟糕,有的甚至是残疾。但所以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坚守着。
简陋的校舍,淳朴的语言,崇高的师德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灵。邹桂芬、蒋国珍、黄业珍、葛丽华、隆付忠……这些名字如此普通,他们的生活如此平淡,也许平时他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清贫老师,但当我们认真聆听他们的故事的时候,这一个个平淡的名字却给我们带来不同寻常的感动,给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谁能做到坚守在鄂西北大山深处33年?谁能做到用脊背做桥板送学生过河10万余人次?谁能在右手已经患病抬不起来的时候,坚持用左手写字?谁能把省吃俭用存下的养老钱无私地捐给贫困学生?……他们就是可爱又可敬的“最美乡村教师”。
其实,全国有千百万个乡村教师像他们一样,为了孩子们的明天,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奉献青春。因为他们心中有信念,为了理想他们甘于清贫,有病痛而无怨无悔。
在中国,乡村教师承担着数千万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任务,他们不抱怨房舍的简陋,没有埋怨工资的低廉,更不嫌弃学生的贫困,坚守着内心的纯净淡泊,用爱撑起乡村教育的蓝天,将一株株小树苗,培育成参天大树。“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些坚守的老师们,用自己的付出践行着对教师岗位和祖国未来的一种承诺。
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推进,以及“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在全国铺开。乡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军大批大批地踏上外出打工之路,形成了每年数以千万甚至上亿的人口“流动大军”,也留下了数数以万计的妇女、老师和尚处于义务教育年龄的孩子们。在奔流人潮的背后,农村教育却以孤独的剪影停驻在时代的角落。
农村教育的责任,甚至部分父母应该起到的家庭教育、以及品德和传统教育的任务,就全部留给了坚守的乡村教师们。他们微薄的工资甚至不能养家糊口,但他们却坚守清贫。他们的坚守和留守给边缘化的农村带来了希望。在所有的优质资源都流向城市,青壮年劳力到城市打工,农村娃娃读大学往城市挤,乡村只留下了空心化的贫瘠身躯,留守在乡村的被悲情的称作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留守在乡村的老师背影就显得特别伟岸和高大,更是特别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这是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财富。
曾经有一位老师说过一句话,他说“我们坚守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最美乡村教师”没有用华丽的语言表达雄心壮志,正是这些纯真的质朴,感动了网友,温暖了我们的内心;也正是这些普通而且平凡的老师,用自己的点滴育人之心,书写了最伟大的故事。这种平凡深处的义举,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他们对学生真爱的坚守,也诠释了最美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