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扬州船宴考述
周爱东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摘 要:明清时期,扬州经济发达,境內水域船宴流行。船宴的场所是游船,在明代称游湖船,清代称画舫。可以进行饮宴活动的是一些型制较大的画舫,大部分的画舫上都没有厨房,船宴由湖上专门制作饮食的沙飞船提供,也有由岸上酒家把食物送到船上。船宴的內容主要是酒、食、博弈、诗文、曲艺等。
关键词:扬州;画舫;船宴
中图分类号:Ts 972. 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4717(2010)02 – 0017 - 03
船宴是一种水上游船的饮宴活动,在水乡地区较常见。扬州地处水乡,河网纵橫,船舶往来,而且自古以来就是东南的繁华胜地,因而船宴流行。据史籍记载,远在汉代,扬州可能就已经有船宴这种饮食形式了。到了明清时期,扬州繁华甲于天下,湖荡沟河中游弋着众多的游船,这些游船带动了船宴的流行。最有人气的船宴之地当数红桥一带的保障湖,就是今天的瘦西湖。每年春天,红桥附近就可看到随处停泊的酒船。在清朝,以船宴招待客人,已经成了风俗,而对于生意场与官场,似乎成为一种礼节。
1
画舫游船的种类
明代的游船也称为游湖船,至清代时,则普遍地称为画舫。清代画舫的由来大概有四种情况,一是由民用作业船演变而来;二是商船演变而来;三是由官船演变而来;四是由游船演变而来。
民用作业船包括渔船、灰粪船等。渔船是渔民们打鱼用的船只,灰粪船是内河里运送垃圾的船只。湖上船宴盛行时,一部分的渔船、灰粪船会临时充当酒船使用,其顾客大部分是社会底层的百姓。《扬州画舫录》记下了两艘这样的船,一艘是孔大芹菜船,一艘是王家灰粪船。在王家灰粪船后面注曰:“船长三丈,阔五尺,以载灰粪为生。惟清明节龙船市洗净载人,间逢司徒庙演戏,则载戏箱。”[1]429这样的船当然载不得游人,但到清明瘦西湖龙船市,游人众多,游船不够,这灰粪船也就有人问津了。
商船指那些原来承担运输任务的船只。《扬州画舫录》:“扬州画舫,始于鼓棚。鼓棚本泰州驳盐船,至朽腐不能装载,辄牵入内河,架以枋楣椽柱。大者可置三席,谓之大三张,小者谓之小三张。驳盐船之脚船,枋楣椽柱如瓜蓏架者,谓之丝瓜架。”[1]425《扬州画舫录》记载的当多的是这类画舫。康熙间,湖上有一艘很有名的大三张画舫,人称卢大眼高棚子,船主卢大眼本是贩盐的,后来因罪被取消了贩盐资格,于是把盐船改成了画舫。这是商船改画舫的一例。
官船是官府所置,用于公务接待。在北门码头停着两艘官船:“静观”与“四桨西洋船”,“北人谓之水公住房,南人谓之水公馆。非达官不能乘,故每闲泊屿渚,以资榜人昼眠。”[1]427
游船即是明代的湖船。清初,扬州的水面上还有不少游湖船,清代中后期,游湖船就很少见了。
2
明清画舫游船的名称
明代游湖船,每艘船上都会有一块匾,匾上常画一些吉祥图案或戏曲故事,而这些匾画的主题也就是这些游湖船的名字了。清人在古董铺子里发现三块明朝的船匾,画的是“笔锭如意”、“胡敬德洗马”、“小秦王跳涧”。“笔锭如意”画的是一枝笔、一锭银子、一支如意,谐音“必定如意”;后两块则是隋唐演义中的故事。这样的游湖船与张岱笔下州西湖游船的气质不一样,西湖游船文人气与富贵气都要多一些,而明代扬州的游湖则更多世俗生活的味道。以民俗画作舫匾是明朝游湖船的风格,到清代以后,这种舫匾越来越少。雍正年间,扬州还有一艘古董级的画舫“平安吉庆”,说它是古董,因为它是明朝风格的,舫匾上绘的是“平安吉庆”图。
清康熙以后,画舫的船主开始找人在船匾上题字,所题字就成了船名,如果找不到人题字,就以船主人名字来当船名。无人题字的大多是“丝瓜架”这样的小船,是湖上画舫中块头最小的,名字相传最久的。为画舫题名以及题联的常有寓居扬州的名士,停在便益门的一艘画舫“锦湖行”上就有郑板桥的题联:“摇到四桥烟雨里,拨开一片水云天。”有些题名极有趣,前面说的明朝的那艘“小秦王跳涧”在雍正后还在扬州湖上,但已经非常朽败,名士李复堂开玩笑地题字“一搠一个洞”,后来居然成了艘名船。
画舫主人各式都有。寺观画舫有大明寺的五泉水船、慧因寺智慧舫、桃花庵划子船。有些船主是僧人道士,却与寺观无关,如关帝庙划子船为僧平川所有,莲性奇玻璃为僧传宗所有,叶道人双飞燕为上元叶道士所有。桃花庵划子船,船主是桃花庵的火居道士陈大,陈大死后,由其子苟子继承,在湖上小有名。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这是杜牧的一首很有名的诗。从诗中看,画舫酒船似乎可以漂在扬州任意一片水域,但实际上画舫也不是哪儿都能停的,各有各的码头。清代扬州停靠画舫的码头有十二个,每个码头可停靠的船只也各不相同,档次也不太一样。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清代扬州停靠画舫的码头有:高桥、便益门、广储门、天宁门、北门、小外东门、大东门、南门上码头,、南门下码头、西门、虹桥、平山堂。这些码头把扬州城围了一圈。停靠船多的是北门码头,画舫的的档次也是最高的,静观与四桨西洋船是两只官船,每日泊在这里,除了高级官员,一般人是不能乘型坐的。这里有四十九艘画舫,经人题匾的有三十艘。天宁门其次,有船三十七艘,经人题匾的有二十六艘。然后是小东门,有船三十三艘,经人题匾的有十四艘。[1]425 -429画舫档次的高低,说明了这个码头的人气与财气。
3
船上饮食的供应
给画舫提供饮食者有二,其一是湖上的沙飞船,其二是岸上的饮食店。
沙飞船是一种快船,在江南一带是很常见的,常现身于画舫周围,专为游人提供湖上的饮食酒浆。《扬州画舫录》对于沙飞船的型制没有太多的描写,只说了船的用途:“郡城画舫无竈,惟沙飞有之,故多以沙飞代酒船。”又说:“有以烹饪为佣赁者,为外庖,其自称曰厨子,称诸同辈曰厨行。游人赁以野食,乃上沙飞船……于是画舫在前,酒船在后,橹篙相应,放乎中流,传餐有声,炊烟渐上。”[1]253但在《桐桥倚棹录》中可以看沙飞船的型制:“船制甚宽,重檐走轳,行动捩舵撑篙,即划开之荡湖船,以扬郡沙氏变造,故又名沙飞船。”[2]扬州人所造的沙飞船遍布江南,点了这一片湖光波影。《桐桥倚棹录》所记都是苏州繁华,与《扬州画舫录》正是一类的书。据《桐桥倚棹录》记载,当时的沙飞船上可以放两三张桌子,船舱用蠡壳嵌玻璃做窗户,桌椅造雅致,舱内摆放着香炉、插花,一切设置都极尽优雅。沙飞船不仅装饰漂亮,船上的厨师也都是专业的,这就保证了船宴的质量。除沙船外,还有一些卖点心的小划子穿行于湖上画舫之间,向游湖者兜售食物,此类船留下名字的有陈胡子饼船、王三西饼船等。
扬州湖上宴会大多在一些较大的舫上进行,如“牛舌头”船。林兰痴说它“较为高大,舱分内外,以便宴会。夜间灯光彻水,联络如珠,远观尤觉耀目。其名为牛舌头者,以形之约略相似耳。”[3]
画舫游码头附近岸上的酒家茶社也比较多,著名的有“流觞、留饮、醉白园、韩园、青莲社、留步、听箫馆、苏式小饮、郭汉章馆”等[1]266,此外还有城内的一些食肆,他们也是画舫饮食的提供者。傍晚的码头有一景,好多饭店里的小二拎着食盒送到那些预定用餐的船上。沿湖的一些酒店也备有划子船,既可供客人餐后游湖,也可将游湖的客人接到自己的酒店用餐,如骆家酒店划子船。
还有很多饮食自备的情况。因为大多数画舫是不提供饮食制作的,而沙船上的食物会比平常的食肆要贵出很多,于是,游人们带上茶点酒具,弄个担子挑着,沿湖寻找等客的空船。这样经济实惠。
富贵人家游湖的派头则不同于寻常百姓,往往大船载酒,船很气派,“穹篷六柱,旁翼栏楹,如亭榭然。”船也不一艘,常常好几艘船排成一队行进在湖上,船过红桥以后,湖面开阔起来,这些船的队形就成并排前进了,多的时候,三船并排,船上宾客喧闹,远远望去好似排山倒海而来。
4
船宴的内容
画舫船宴也有旺季与淡季的。春有梅花、桃花两市,夏天有牡丹、芍药、荷花三市,秋天有桂花、芙蓉两市,这些是最旺的。此外,正月里还有财神会市,三月里有清明市,五月里有龙船市,六月里有观音香市,七月有盂兰盆市,九月有重阳市。逢到这样的旺季,湖上的游人很多,船钱往往要翻上几倍。
扬州的船宴,虽食在船上,但食材与岸上食肆没什么差别。在扬州这样的城市,饮宴活动常常还伴有诗文创作活动,此称为诗文酒会。这方面船宴与陆上饮宴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湖上船宴常见的娱乐项目还有赌博,品种有牙牌、叶格、围棋等。扬州画舫分为堂客、官客,堂客是女人,官客是男人,所以牙牌应该是堂客船上经常进行的游戏。叶格有多种,其中有叶子戏,也叫升官图,历来升官发财是男人的事业,所以这个应是官客船上的游戏。扬州画舫上最流行的叶格是马吊,也就是后来麻将的前身。画舫上最文雅的娱乐当数围棋,清代扬州棋风很盛,最著名的围棋国手都曾寓居扬州。其实下棋的国手们一般不赌,赌的是那些围观人,赌注往往是画舫船宴的资费。“画舫多作牙牌叶格诸戏,以为酒食东道。”[1]259除画舫、酒船外,湖上还有歌船供人们饮宴时取乐。歌船以清唱为最上等,还有其他的一些小戏、锣鼓、丝竹、魔术,著名的扬州评话也是歌船上经常表演的内容。
李斗曾在一篇游记中记载了他所经历的船宴,完全就是一次全方位的休闲活动,文章不长,抄录如下:“辛卯七月朔越六日乙巳,客有邀余湖上者。酒一甕、米五斗、铛三足、灯二十有六、掛棋一局、洞箫一品、篙两手。客与舟子二十有二人,共一舟,放乎中流。有倚槛而坐者,有俯视水者,有茗战者,有对弈者,有从旁而谛视者,有怜其技之不工而为之指画者,有撚须而浩叹者,有讼成于局外者。于是一局甫终,一局又起,颠倒得失,转相战斗。有脱足者,有歌者,和者,有顾盼指点者,有隔目语者,有隔舟相呼应者,纵横位次,席不暇暖。是时舟入绿杨湾,行住,舍而具食。食讫,客病其嚣,戒弈,亦不游,共坐涵虚阁各言故事。人心方静,词锋顿起……不觉永日易尽,是时阳晚红,烟出景暮,遂饮阁中。酒三巡,或拇战,或独酌,或歌或饭,听之所为。酒酣耳热,箫声于于……”[1]271扬州人船宴的娱乐项目除赌博和招伎,其余的在李斗的这次游湖中基本上都出现了。除了瘦西湖以外,在小迎恩河、漕河、古运河、小秦淮河等处也有酒船留连,船宴情况大致相同,只是不像瘦西湖上那么喧闹。
参考文献:
[1]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邱庞同.中国菜肴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327.
[3]林苏门.邗江三百吟[M].扬州:广陵书社,20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