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羊肉鲜美天下
《说文》“羊,祥也”,中国古代“六畜”之说,即牛、马、羊、、豕、犬、鸡,而作为膳食原料的代表是羊,所以《说文》释“美”时说:“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说文·羊部》“美”字从“羊”从“大”,就是说美是由羊和大二字组合而成的。《中国美学史》主编李泽厚认为:美的原来含义是冠戴羊形或羊头装饰的大人,最初是“羊人为美”,后来演变为“羊大为美”。
羊肉的肉质细嫩,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丰富的维生素。羊的脂肪熔点为47度,因人的正常体温为37度,就是吃了也不易被身体吸收,不会发胖。多吃羊肉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抗疾病能力,所以现在人们常说“要想长寿,多吃羊肉”。羊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重要的烹饪原料与美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吃羊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吃出了文化、吃出了特点、吃出了产业。
江苏徐州人在每年夏季把吃伏羊演变为具有本土民俗风情的伏羊节。苏州吴中区委、区政府把挖掘、开拓、创新、发展“藏书羊肉”列为农业产业化的“六个一”工程之一,出台了“藏书羊肉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每年在木渎镇举办藏书羊肉美食文化节。海门羊肉、靖江羊肉现已进入到工业化生产时代,走进了全国各大商场、超市。洪泽黄集羊肉一条街,当您漫步其间,空气中羊肉的鲜美味道,令您驻足尝鲜……
藏书羊肉
早在明、清时期,地处苏州西郊的藏书镇,境内群山绵延,植被丰富,有得天独厚的适宜养羊的自然环境,当地就有农民从事养羊、杀羊、烧羊、卖羊肉的行当,一般都以担卖或摊卖为主,直到清末才开始在苏州城里开店经商,俗称“羊作”。据乡志记载,光绪22年,藏书周家场(今兴奋村)的周孝泉曾在苏州醋坊桥畔开设城内第一家堂吃的“升美斋”羊肉店。宣统后都亭桥和临顿路两处又开设了“老义兴”和“老协兴”羊肉店。民国之后,藏书的羊肉店逐渐多了起来,在道前街、鸭黛桥一带有不少的羊肉店。
藏书羊肉出名全在烹调方法独特,秘方世代相传,所以羊肉细嫩滑口,羊汤鲜美润热,香气四溢。藏书羊肉选用的是放养爬坡的山羊,最大加工特色是去除了让人掩鼻的腥膻味。烹调时只放盐不加辅料,将一只羊身切成4-6大块,旺火烧开,然后撇去浮沫“出水”,放在清水中清洗(称为“出水”),再清除锅底的沉渣(当地称为“割脚”),然后将羊肉重新入锅再放在原汤内,旺火烧煮3小时以上,其间大、中、小火都要拿捏得当,待肉烂汤浓后即出锅拆骨,装至特制的方形或圆形盆内。当地人用羊肉可以做出4050种菜肴组成的“全羊宴”,红烧、脆皮、爆炒、烧烤,不一而足。
靖江羊肉
说到羊肉美食,靖江人的心目中一直有“三桥”:土桥、桑木桥、高山桥,他们分别代表着西来、孤山和新桥地区的羊肉烹饪水平。每年秋季,天气稍冷,这些地方羊肉餐馆就开始热火起来,家家餐饮店、排档宾朋满座,生意火爆。羊肉菜式也不断推陈出新,每年吸引了不少外地客人慕名前来品尝。江苏靖江的羊肉宴的确有自己的绝活,这得归功于它的创始者刑三祥。刑氏羊肉店创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挂牌“刑长兴羊肉店”至今已历时五代,一百多年的历史。靖江传统羊肉名菜源于“刑长兴百年老店”,其烹制的羊肉无膻味、无肉渣,色、香、味、形俱佳。刑氏羊肉店的菜肴既有维扬菜的风味,又有姑苏菜的内涵,其代表之作就是全羊席。吃羊肉是北方人的特长,然而许多北方人到靖江品尝过羊肉宴之后,竟不相信羊肉有如此的美味。
最著名的羊肉菜肴有:鳜鱼烧羊肉、水晶羊糕、生炒羊肉丝、虎皮羊肉、鲫鱼羊肉汤、羊肉粉丝汤……等。人们吃完了刑氏羊肉店的名肴后,才能真正了解汉字“鲜”的含义。
海门羊肉
长江下游肥嫩的青草培育出了“海门山羊”独特的鲜美肉质,使其成为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品种之一。再辅以千百年来精益求精的烹饪技术,红烧海门山羊肉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国地方特产一绝。该产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肥嫩鲜美、食而不腻、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的特点。南通人接待朋友常说,不吃海门羊肉就不算到过冬季的南通。小到只有三两桌的村头、巷尾小酒店,大到装修豪华的大饭店、大宾馆都以海门羊肉为冬季的招牌菜。就连隔江而望的大都市上海冬天的街头,也时不时看见酒店悬挂的“海门羊肉”的幌子。不过要论中国清末状元张謇老家的羊肉,可能得状元之灵气,还真是有其独到的妙处。那一两岁大,经阉割育肥的山羊,大概是以江海平原肥沃的青草、豆荚为主要饲料饲养的吧,肥肥壮壮,白白嫩嫩,站在那敦敦实实,唱起来嘹亮清脆,“咩、咩、咩”一声高过一声,着实让人喜爱,是列入全国76个地方保护的品种之一,其毛、皮品质兼优。而羊肉更是了得,纤维细嫩,肥瘦适度,营养丰富,绝对是精品中的精品,其营养价值之高,蛋白质含量之多,为其他肉类所不及。而经过独特的烹饪,具有鲜嫩、多汁、味美、肉精、脂少、易消化、腥味轻等特点,蒹有暖中补虚、开胃健身之功效,老人们也常常念叨:冬天羊肉赛毛衣,去寒温胃。
海门羊肉一般都在冬天制作,可拌上粉丝、青菜心用原汤白烧;还可以上酱油、冰糖和少许羊油红焖。三种吃法别有滋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妙不可言,如果再假以乡村自酿米酒边吟唱,边大块朵颐,边互换情感,犹如冬天里的一盏火炉,更会增长蓬勃食欲,将冰冷的冬天捂得暖烘烘、热乎乎。
淮安博里羊肉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对北方草原景色的描绘。北方的羊多而且肥,北方的人吃羊肉自然也就勤而且精。然而,许多北方人到淮安尝过博里羊肉宴之后,拍案叫绝,连声夸赞,竟不相信博里羊肉有如此美味,非要到厨房去亲眼看着操作不可。
博里羊肉宴的确有自己的绝活,这归功于博里羊肉宴的老板杨建明。他的羊肉宴设在楚州区西长街。多年来,他烹制的羊肉无膻味,无肉渣,色香味形俱佳。每当朔风凛冽,店里便生意兴隆,高朋满座。曾有人以“清酒一杯馈亲友,羊羔醇真暖人心”的诗句,赞美烹羊煮羔,办筵设席款待宾客的情景。
博里羊肉宴的羊肉菜花色多样,风味独特,冷热咸宜,食后余味无穷。博里羊肉选用原料非常有讲究:收购羊肉时,绝大部分收到瘦肉型山羊,拒收骚肥羊,不得已时,也收少量草羊。宰杀时烫毛破肚,不允许碰破肠胃。而后,分牙口老嫩下锅,撇油摊火,提汤起沃,都有一套严格的要求。
辣汤羊肉、鳜鱼羊肉、鲫鱼羊肉、龙眼滚珠,是传统名菜。其中鲫鱼穿鲜,更是别具一格,令人称道。鲫鱼穿鲜,是将生羊肉剁成茸状,塞入洗净的鲫鱼肚内,再用荤油烹炸,佐以葱、姜、蒜等各种作料,倒上烹炸的辣油,其色如白波浮红莲,汤鲜、汁浓、色白、肉嫩、油而不腻,百食不厌。既可筷拈,又可勺舀,肉烂而有韧性,味鲜嫩而不涩。博里羊肉誉满大江南北,据杨老板告诉笔者,来品尝过博里羊肉的既有外籍人士,也有港、澳、台的同胞。他们对博里羊肉留有深刻印象,许多都是回头客。
宿迁新袁羊肉
人们常说,到泗阳不吃新袁羊肉是一大憾事。的确,只要是到过新袁羊肉美食街的人都会对新袁羊肉留下深刻的印象:色如玫瑰的冷炝羊肉肉酥香嫩,白如美玉的清炖肚丝入口鲜美,做法各异的汉帝封侯(羊脑)鲜而不膻,赏心悦目的东方明珠(羊眼)风味独特……
新袁镇农民饲养山羊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数百年来,当地从事养殖、收购、屠宰、加工山羊的农民、商人络绎不绝。地方特产新袁羊肉因曾作为贡品献给下江南的乾隆帝而名扬大江南北。全镇现有60多个名厨在外地各大宾馆、酒店专门从事新袁羊肉系列菜肴的烹饪。新袁羊肉香四方,赶着羊群奔小康已成为新袁特色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动写照。
镇江东乡羊肉
东乡羊肉又名“佛跳墙”。东乡羊肉不仅具有营养丰富,滋补温中,强骨壮阳的功效,而且肉质细嫩,不膻不腻,醇香可口,鲜美无比。久病虚脱者或妇女产后,几顿“东乡手抓”可恢复元气,有常吃习惯的人,几天不吃会想得发慌,就是生在东南沿海吃不惯羊肉的人,一经得食“东乡手抓”,美食美味也使人流连难忘。
传说很久以前,姚桥镇北的一个村上,住着个孤苦无依的寡妇,平日里靠养两只羊为伴,即使外出讨饭也牵着。转眼到了冬天,有一天,这个寡妇被一个流氓当众调戏,她越想越伤心,回家后便要上吊。此时,羊“咩咩”地叫了起来。她想自己死了,羊也没人喂了,不如杀掉,饱吃一顿再去见阎王吧。于是把羊宰了,洗洗剁成块,放进锅里,又把家里的破桌凳劈了当柴烧,将家里仅有的一点儿葱、姜、蒜、酱油、红糖放进锅里,边烧边哭,不知烧了多长时间,把个羊肉烧得肉烂骨酥,喷香扑鼻。可就一点儿食欲也没有,想想羊平时和自己形影不离,不忍心吃,又去上吊。恰巧这时一个云游和尚途经此地,敲门无人应,便爬过矮墙,推门入屋,猛见寡妇吊在梁上,和尚忙喊来邻众,救活寡妇,左劝右导,切勿轻生。寡妇为感谢大家,就将锅里的羊肉盛出来招待大家。大伙儿不吃便罢,越吃越要吃,把一锅羊肉吃得精光。众人劝寡妇不如开个羊肉店,不愁日子难过。于是,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帮她开起了羊肉店,专卖红烧羊肉。羊肉店开张后,生意兴隆,羊肉越烧越好吃,名气越来越大。有人提议给这个菜起个名字,寡妇想起当初连信佛的和尚也要跳墙吃这样的羊肉,不如就叫“佛跳墙”吧。从此,人们一提镇江的“佛跳墙”,就知道是东乡的羊肉,就这样越传越远,东乡的烧羊肉也有了名。
淮安码头汤羊肉
美食家蔡澜说过,所有的肉类里面,羊肉是最有个性的。喜欢或者不喜欢,没有中间路线。然而到了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韩信故乡淮阴区码头镇的特产古镇码头,有“一绝二怪”之说的汤羊肉,却能让最有个性的羊肉,也变得“随和”起来,广泛地让人所接受,甚至是百吃不厌。
所谓“一绝”,就是与北京的涮羊肉、新疆的烤羊肉、西安的羊肉泡馍一起被人们并称为“羊肉四绝”;至于“二怪”,就是码头镇流传的关于汤羊肉的两句俗语:“吃肉少花钱,喝汤双倍钱”,“先上汤,后上菜;先动勺子后动筷”。由于码头汤羊肉为当地回民所创,因此它也以浓郁的伊斯兰风味而在淮扬美食中独树一帜。
汤羊肉和人们常见的羊肉汤是两回事。羊肉汤以汤为主,因汤闻名。而汤羊肉则是汤、肉并美,它经过特定的烹调加工,装上碗,一半汤,一半肉。汤看上去稀,舀起来稠,喝起来粘,咽下去滑,有一种特具的鲜香美爽的口味。至于羊肉,一上筷,酥而不散,一进嘴,骨离筋化回味无穷。
为什么码头汤羊肉会如此美味?沙氏码头汤羊肉第十一代传人、回族烹饪大师沙忠林介绍说,要做真正地道的码头汤羊肉,选羊与烹调同样重要。首先是本正源清。做码头汤羊肉的羊都是精心繁育的本地山羊,品种纯正。因淮安地处我国南北气候带结合部,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码头附近又河滩地多,水草肥嫩,这里的羊主要靠放养,营养好,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独特的羊肉品质。其次,做汤羊肉所选的羊还必须是阉割过的隔年公山羊。
要想品尝正宗地道的码头汤羊肉,还是要到码头去了。其实在码头,用羊全身的各个部位为料都能做出风味各别的菜式。全羊宴可做近40道,菜式样样精致,让人叹为观止。品尝过正宗地道的码头汤羊肉的人,都会不禁感慨:“日啖码头汤羊肉,不辞长做码头人”。
洪泽黄集羊肉
洪泽县黄集镇羊肉美食文化历史悠久。早在隋炀帝沿大运河南下出游江都,经过山阳县(楚州)时,县令献上了一道叫“赛神仙”的膳食,就是原山阳县西南角黄集子(黄集镇)黄狗参家(世代以开羊肉馆为生)烧的羊肉。隋炀帝食用后封其为“天下一绝”并连声夸赞,“好,好,吃了‘赛神仙’快活似神仙。”黄集羊肉的美名由此传播开来。另外,关于黄集羊肉还有一个美妙生动的传说,就是程咬金为吃羊肉丢了皇位,这里至今还流传着“黄集羊肉味,胜过皇帝位”的民谚。
近年来,日渐兴起黄集羊肉已有 30
多家羊肉馆,生意很是兴隆,恃别是到了冬季,黄集羊肉更是火爆,以它独有的香浓、甘美吸引南来北往的大批食客。
查氏全羊席是黄集羊肉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佳肴。它溯源于清代的满汉全席,满汉全席程序复杂,用料珍贵,菜点繁多,是集山珍海味与满汉风格之大成于一席的著名宴席菜,是清朝宫廷御膳中的主要菜肴。查氏全羊席是其中羊系列的部分,至今已流传六代,其菜肴在保留一些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已融人民间特点,有明显的南派风味。目前已整理出的全羊席肴馔50多款,部分菜肴在各种烹饪比赛中获奖,有些被授予“江苏名菜”和“江苏乡土名菜”称号。其主要特色:肉鲜嫩爽口,汤清纯味浓,淡香微辣,口感多样,醇而不腻,鲜而不膳。
徐州羊肉汤
徐州人喜吃羊肉由来已久,但吃伏羊(在夏季入伏天里吃羊肉)又是徐州人的最爱。据考,最早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而能更直观、形象地说明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的一句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足见徐州人对伏羊的钟爱之情。
如今徐州人吃羊肉已是今非昔比,不仅是本地人吃,就是外地人来到徐州也喜欢吃;不仅是在冬天吃,而且是一年四季都在吃,吃得最火的时候就是在夏季的伏天里,进入到本世纪,徐州人则把吃伏羊演变为具有本土民俗风情的地方饮食文化节日——伏羊节。每年夏季入伏之际,徐州人真真切切、热热闹闹地过着自己的本土节日。且不说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单就是入伏这天吃羊肉的盛况用万人空巷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北方有一种很普通又很普遍的吃食———
羊肉汤。羊肉汤里肯定会有羊肉或羊杂,但各地配料有所不同,甚至方圆几十里都有不同的做法,有的放粉丝,有的放白菜等,不一而足,但都有喧宾夺主之感,淡化了羊肉、羊杂。吃来吃去,还是徐州的羊肉汤纯粹,只有羊肉、羊杂,味浓、地道、名副其实。徐州的羊肉汤绝不放粉丝、白菜之类,是真正的羊肉汤。
喝羊肉汤的最佳主食是烧饼。
徐州的烧饼有好多种。最适合喝羊肉汤的是那种边缘稍厚、中间薄脆的烧饼,像新疆的馕,但绝不放葱花和孜然,在烤制之前,刷些糖色,撒几粒芝麻。
把刚出炉的烧饼掰成小块,泡进滚烫的羊肉汤中,少顷即吃。那烧饼块蘸着羊肉味、香菜味、辣椒味,带着还没被汤汁泡透的酥脆,味道好极了!
溧阳羊肉麻子
羊吃百草,羊糕俗称“百草糕”、“营养膏”。饮誉苏浙沪皖的上黄羊肉羊糕,是名闻遐迩的江苏地方特色美食,在溧阳市上黄镇有着众多烹制羊糕的专业店家。在林林总总的上黄羊糕品类中,“羊肉麻子”羊糕则一枝独秀,被称之为上黄老牌羊糕。
江苏溧阳市上黄镇集镇中部的有个叫做前小村的自然村的一家农舍,这里就是上黄人引以为傲的传统祖传嫡系“羊肉麻子”羊糕的制作坊。早在数百年前,这里的人们就自创了一手特有的羊肉加工制作工艺。后人中有位脸带小麻子名叫“羊肉麻子”的芮锁庚,就是近代创制上黄羊糕烹饪方法的重量级人物。还是在民国时期,他的羊糕就“吃香”于金坛、溧阳、宜兴,飘香于南京、上海都市。在上黄一带,上了年纪的人群中,几乎没有不知道这位“羊肉麻子”的,当然,更加熟知的还是他那脍炙人口的“羊肉麻子”羊糕。
作为传承人的黄大咬是芮锁庚的长婿,他从岳丈手里接过的就是“一把柴”、“一堂火”、“一锅汤”、“一方糕”、“一口香”的“羊肉麻子”羊糕烹制技艺,现如今,他家祖孙薪火相传,炉火正旺,羊糕喷香!
说到溧阳上黄“羊肉麻子”羊糕的烹制“秘笈”,几位传人这样答道:“齐头好”的肉胚,“齐头好”的作料,“齐头好”的汤锅,“齐头好”的火候,“齐头好”的分寸。掌握这些,“顶顶好”的羊糕就会有“呱呱叫”的美味!而这民间俚语“齐头好”一词,却让人似乎是游弋于云里雾里,不得其解!思辨的智慧温馨地提示我们,这就是“恰到好处,把握分寸”。可想而知,这上黄传统佳肴“羊肉麻子”羊糕,作为一朵民间非物质文化的烹饪奇葩,经久不衰,也正是从熟能生巧中总结经验,在年年岁岁中历练升华,达到“恰恰好”的效能,飘逸出特棒的醇香来!
太仓双凤羊肉面
据说太仓双凤羊肉美食一条街始建于东晋,繁荣于明朝,明清建筑临河而建。东西走向,全长约1.5公里。百年老店“俞长盛”、“老中和”等10多家店面镶嵌其中。美食一条街经营羊肉以肥羊大面、全羊宴为特色,特别受到江浙沪食客的追捧,年接待宾客上万人。
“双凤肥羊大面”为太仓餐饮文化中的特色品种之一,以酥、浓、香、肥著称。相传一百多年前,有个姓孟的师傅在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双凤古镇西市梢开了一个面馆。因其重烹肉、善熬汤、精制面,使得“双凤孟家羊肉面”名声在外,远近皆知,成为地方上的冬令特产名吃。
双凤羊肉面所以在众多的羊肉面中脱颖而出,有其一套秘传:首先是选购山羊品种,店家讲究选购体大皮薄肉嫩的“太仓山羊”,以阉割的公羊与刚成年雌羊为上选。第二,讲究宰杀,必反复洗净。第三,锅底置盘去壳新稻草芯草把,以防焦锅;锅之四周满塞白萝卜,以除膻味。第四,宰杀后将肉分档下锅,肉质较老的置下层,肉质嫩者置上层,然后再加佐料,文火焖煮。其面汤用烹羊原汤熬制,要熬得浓而不浊、油而不腻方用之。其面以手工制之,俗称“跳面”,其特点是面条细、柔、滑、韧,入水便熟,久煮不烂,口感极好。
目前,双凤羊肉面以“俞长盛”老字号为领衔品牌。“俞长盛”创始于八十多年前的民国初年。近年,俞长盛又推出了具有特色性的“全羊宴”,顾客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随心所欲选择品尝羊脑、羊舌、羊耳、羊心、羊肝、羊肾、羊肚、羊蹄、羊血、羊鞭、羊卵、羊眼睛等,且或红烧,或清炖,或冷盆,或热炒,形式多样,味道独特。
双凤羊肉面选择的太仓山羊食百草而长,不像猪、鸡、鸭等吃含有激素的添加饲料,因此被誉为“绿色食品”。加之,在品尝双凤羊肉面的同时,还能欣赏、感受“羊文化”的独特内涵,故深受顾客青睐。
海安大公山羊市场。
位于204国道边的大公山羊市场系海安县委、县政府2006年服务业重点项目,总投资1.08亿元,总占地100亩。一期工程已投入4000万元,占地62亩,注册资本5088万元。到目前,已建成800吨、3000吨冷库各一座,已建成办公楼一幢,4000平方米交易大棚一个,综合楼二幢4000平方米,屠宰大棚3处,垃圾处理沼气池800立方米二个,已初步建成集良种场基地建设山羊交易、屠宰、分割、冷藏、加工、餐饮一条龙的大型专业市场。市场日交易山羊3000头左右,高峰期达每天5000头以上,年交易额达5亿多元。
大公山羊市场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管理一流的山羊交易市场,目前有1000多名农民经纪人活跃在大公山羊市场,引领方圆300公里的老百姓发羊财,打出海安大公镇以羊兴镇、以羊富民的特色名片。《致富经》曾以群众致力发展区域经济为主线,点面结合,以8分钟节目的播出容量,全方位报道大公山羊市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