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宝大师 > 详细内容
国宝南菜泰斗---高国禄
发布时间:2011/3/22  阅读次数:5338  字体大小: 【】 【】【
回忆恩师高国禄        
                                                                                                                       李玉芬
恩师高国禄1930年7月出生于北京,逝于2001年末。享年71岁。前住给师傅送行的人黑压压跪成一片,三叩首礼毕,一位响誉北京餐饮界的名师,淮扬菜泰斗就离我们而去了!
回忆往事,师傅先后收徒共计18人(其中女徒弟3人),年龄最大的师兄张万增、杨崙等已年近七旬,最小的师弟也快四十岁了。师兄弟年龄差距如此之大,这里面有个故事。先说年龄最大的杨崙、张万增与高师傅只差6~7岁,他们都是52年、56年前后参加工作的。当时曾跟餐饮界很有名望的王世忱、王世海和上海来的一批老前辈学习制作菜肴。但高师傅忘我的工作精神,技术上的精益求精,都使两为师兄非常佩服。于是在1986年由西城餐饮公司人事科、技术科出面为他们举行了拜师会。很多名师,如伍钰盛、杨国桐、常静、刘锡庆等都到会祝贺。
记得恩师曾跟我多次讲过的一段故事。解放前恩师在天津新泰楼师从王兰(中国解放初期9四大名厨之一,其他三位是,范俊康、罗国荣、陈胜)学艺。江苏菜干烧鱼口味甜咸,此菜传到北方,为了适应北方人的口味,曾试图研究将此菜作一些改进。经过师徒共同研究,融合了川菜咸甜加辣,增加配料,增加香味,于是形成了独特的干烧鱼风味。王兰师傅曾多次告诫高师傅“国禄啊,我们的看家菜不能丢,不能失传”。高师傅不断潜心钻研,形成了自己风格的干烧鱼,正如1987年《中国食品》杂志刊登王瑞秋先生的《食无定味,适口者珍》文,这篇文章中所形容的干烧鱼“……肉丁晶莹似珍珠,醇厚入味,咸甜鲜嫩微辣,口味略带酸,具有回味无穷的特点……”,大多数人吃完此鱼后,汤汁再加上南豆腐回锅后更加好吃。这道菜后来成为北京城餐饮界和食客们的热门话题。
当时去同春园学习的人不少,于是干烧鱼也成了风靡一时的菜肴。马凯的老师傅郭锡桐学干烧鱼后,加以改进,去甜加辣,就登上了湖南菜谱;山东菜学了干烧鱼后,去甜,加榨菜、蒜苗等配料后变成鲁菜中的干烧鱼。
别小看一个干烧鱼,不掌握它的几个要点,您还真做不好!在60~70年代我曾参加技术比赛,就是这道“干烧鱼”帮助我拿了南方炒菜第一名呢!
再说说高师傅年龄最小的徒弟邵红卫,他现在是美籍华人,在美国开餐馆,是国际美食设计协会董事长。他是经常来同春园品尝高师傅菜肴的一位老华侨儿子的朋友,通过这位老华侨介绍,让邵红卫拜到高师傅门下。
由于同春园位于西单路口的西南角,所以业务十分繁忙,在餐饮界营业额也是名列前茅。除零点外,还有宴会,用餐的客人中相当一部分是回头客。如齐白石、娄师白等名人。同春园楼上有几张名画都是齐白石、娄师白等人赠送的。还有画家苏国熙作的钓鱼,画的是桂鱼,就是赞美高师傅松鼠鱼做得绝——他做的松鼠桂鱼,头昂尾翘,色泽鲜艳,吃起来是回味无穷。高师傅的松鼠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却又不失其味,仍保持外焦里嫩,采用跳汁翻花手法。高师傅的“三绝”——肴肉、羊羔、核桃酪,也招得名人雅士常来品尝,为此大画家娄师白赠送了一幅“七猫图”,梅兰芳大师画梅花图相谢。
同行们都知道高师傅的海参烧得好,不但汁挂得上,而且味道醇厚、色泽明亮。每逢表演、传艺的时候,大家都想品尝他的烧海参。他的麻酱海参更是一绝,只有恰倒好处,汁才能裹得均匀,否则就会稀里哗啦。
高师傅的炒鳝糊手法独特,这个菜名谓“炒”,实质是“烧”,但是为了出菜快,改用“炒”的手法,不但效果好,而且不失菜肴的本色,还能解决原料隔夜存放的弊病,达到“汁红、油亮、鲜嫩、软糯”的特点。
师傅善于用火,他制作的“明月生敲”,异常鲜嫩,有入口即化之感。它属于宴会菜,造型好、口味好,色泽美观菜式精巧,其关键是善于用火,恰当掌握油温,做到瞬时出菜,恰倒好处。
堪称一绝的“烧头尾”,也是师傅的拿手菜。他将鱼头劈成六块,烧制后,鱼脑不会流失,而一般人制作此菜时,鱼脑是保不住的。别具一格的砂锅鱼头,也与众不同,别人做鱼头汤用胖头鱼走白汤加豆腐,他的鱼头汤是红色的,带辣味再加上粉皮,吃起来咸鲜微辣,有一种特殊的香气。故常被作为宴会用汤。
师傅的长处在于不断学习、研究。师傅走后,我们总是经常去探望师娘,她经常提起,高师傅要想学习的东西是谁也拦不住的,总是想着法儿学到手。1966年市里组织风味餐厅到上海学习,临走时他带去了家里仅有的60多元钱,本打算给孩子们买点东西回来,可是他什么也没有买!为了改进同春园的菜品质量,仅有的60多元钱,他都用在品尝菜肴上了。同春园这个百年老字号——可谓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师傅、徒弟换了一拨又一拨,但高师傅的敬业精神为我们后辈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不可忘记还要发扬光大。
1994年高师傅聚集了我们16名徒弟进行技术交流,因人施教。我算是大师姐了,给我安排两个热菜,一个是“八宝酿苹果”,一个是“炸脆奶”。通过这次交流,师傅把毕生的技术精华传授给了我们。
恩师不但有一手高超的烹饪好活,他还会打春卷皮、包提摺包子、捏面花(面塑),他虚心好学,一专多能。工作时,他是个严师,严把质量关。业余时,他是一个快乐、爱玩的人。下班后他会穿上褡裢和师兄们一起摔交(据说师傅在天桥学过,很会摔交),一上手就先抓对方前胸,往里一带,脚下一绊,对手就会倒地。别看他身材短粗,过节时,锣鼓一响,他头带大头娃娃的面具,还能扭上一扭呢!
高师傅是文革后的第一批技师。70年代后他一直是北京烹饪界德高望重的名师,南菜组评委组长,考技师、进行比赛都要请他进行指导。当时没有报酬,他从没有推辞过,可说是有求必应。用他的话说“当厨师不容易,能帮忙的一定要帮”。所以业界40岁以上的人大都知道京城有个名师——高国禄。
他制作的名菜不胜枚举。文革前,颐和园听鹂馆派人到同春园学习香酥鸡的制作。前几天大家闲聊,说起文革中江青来到西郊宾馆就爱吃香酥鸡,味道好,说是从听鹂馆学来的,其实追根溯源还是出自同春园的高师傅之手。
当今的满汉全席、宫廷菜,可说誉满全球,而其中的汉菜仍然要以淮扬菜为主,所以又使我们想起恩师的话“好菜不能失传哪!”
可惜师傅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但他胖胖的身躯,干起活来麻利脆的劲头,经常出现在我的眼前。“冬吃头,夏吃尾,一年四季吃划水”;“冬吃前、夏吃后”;“桃花时节,鲥鱼肥”;……这些师傅经常念叨的烹饪谚语,仿佛又回响在我的耳边。
恩师用毕生精力谱写了中华饮食文化史上光辉的一页,他老人家的菜肴已经成为传世佳作,必将流芳千古!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copyright 2000-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